淺談國家大劇院的建築特點

巨大的半球 一顆生命的種子

09城甲 周嘉禮(Jiali)
200930101451


淺談國家大劇院的建築特點

引言:這是一顆璀璨的明珠,蘊含着激昂旋律,流淌着曼妙樂章。
   這裡是表演藝朮的殿堂,承載民族文化復興的使命,匯聚世界藝朮交流的碰撞。

記得06年在去北京的火車上聽一個音樂家聊到:在世人看來,似乎總有這麼一個奇怪的現象——中國的演員是 的,而文化產業經營卻是三流的。隨着時代的進步,國內外文化藝朮交流的日益頻繁,一個擁有5000年悠久曆史文化的泱泱大國卻缺乏與之相匹配的文化交流場所,打造一個 藝朮表演中心破在眉睫。
某日,設計師保羅安德魯正坐在他競標前 一次從法蘭西飛向中國的航班上。航程中,安德魯的手里一直攥着一枚私人把玩的非洲種子,橢圓形、僅在非洲大陸生長的“SEED”。在飛機上,他手繪下一張草圖,國家大劇院最原始的種子神衹就這樣在空中破土誕生。



靈感來源

國家大劇院此刻應運而生,這個有着標誌性意義,象征着我國文化藝朮的重量級建築在首都天安門廣場的西側怦然出世。半粒閃耀的銀蛋,一座典型的現代主義風格的作品。設計者是法國建築師保羅.安德魯。撇去一切其他的附加含義,這件作品並沒有多大的問題,外形簡潔,有現代感和視覺衝擊力。在藝朮形式,建築風格多樣化的今天建築師保羅.安德魯的設計是成功的。我們不能就作品本身去指責什麼,作為一個大二的學子,我們唯有盡其所能地去剖析國家大劇院的建築特點。

場地設計——國家大劇院位於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西,人民大會堂西側,由國家大劇院主體建築及南北兩側的水下長廊、地下停車場、人工湖、綠地組成。其北入口與北京地鐵1號線天安門西站相連,國家大劇院南門比鄰地鐵二號線和平門站,並有能容納1000輛機動車和1500輛自行車的地下停車場。根據安德魯的設計大劇院從長安街後退了70米,空出70米全部變成綠地。從空中看北京,故宮是被一個護城河圍住的,不遠處又有北海和中南海,圍繞大劇院的小湖正是這片水域的恰當延伸,北京城整體的環境沒有改變。軸線上,國家大劇院位於南北中軸線西側,東西中軸線上,這也就決定了大劇院的建築高度必須與週邊環境相協調;為此,劇院只有向下發展,將停車場及設備用房全部設在地下,地下最深處為-32.5米,一舉成為北京市最“深”的建築。




區域分析

外部景觀——大劇院猶如一顆巨蛋屹立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沒有絢爛的燈光和彩色的噴泉,在天安門、人民大會堂旁略顯黯淡,卻自有創意無限的大氣蘊含其間。它的建築屋面成半橢圓形,由具有柔和的色調和光澤的鈦金屬殼體覆蓋,南北兩側各有一個三角弧面的玻璃幕牆切麵。弧線型的中央玻璃天篷像是打開的幕布,顯露出內部金碧輝煌的歌劇廳和色調如古樂器那樣深沉的漆木飾空間。殼體外圍被水色盪漾的人工湖環繞,湖水如同一面清澈見底的鏡子,建築物在水面的倒影構成了大劇院的外部景觀,波光與倒影交相輝映,共同托起這個巨大而晶瑩的建築,而整個建築仿佛漂浮于人造水面之上。。


手繪效果圖

與長安街上其他建築物在夜晚燈火通明的景象不同,每當夜幕降臨,透過漸開的“帷幕”,金碧輝煌的歌劇院盡收眼底,而殼體表面上星星點點、錯落有致的“蘑菇燈”,如同撲朔迷離的點點繁星,與遠處的夜空遙相呼應,使大劇院別有一種含蓄而別緻的韻味與美感。




建築內部——從北入口走入大劇院,依次經過北水下廊道、橄欖廳、公共大廳、三大劇場。劇院入口並不高,牆壁上雕刻着高低起伏的不規則線條,勾勒出光影的律動,與故宮外牆一致的暗紅色調,不求一鳴驚人,自然平和又不乏熱情。


入口設計

進門后,便是長達80米的水下廊道。廊道頂部全部採用玻璃天花板,上方的湖水波光粼粼,層層漣漪可以投影在地板和牆壁上,與牆上疏密有致的氣泡形裝飾相映成趣,讓身在其中的人們仿佛徜徉在一個亦真亦幻的“未來水世界”。


   南面後勤入口長廊

過了水下廊道,就走進了橄欖廳。橄欖廳因其空間形狀酷似一顆橄欖而得名。兩扇大門凝重典雅,其上各有180個橢圓形凸起,既是中國古老門釘的變形演化,又像俯瞰效果下的小劇院,實現了中國元素和現代設計的巧妙嫁接與完美融合。
  再往前,就到了目前堪稱全球劇場之最的開闊空間——公共大廳。大廳擁有國內跨度 穹頂,可以將整個北京工人體育館籠罩其中。穹頂由名貴稀有的巴西紅木拼裝而成,明朗大氣的深紅色調暗合中國傳統審美意趣。
  穿過大廳,終於看到了國家大劇院的主建築——歌劇院、音樂廳和戲劇場,三者功能不同,主色調和建築風格也不盡相同。


內部空間

歌劇院主要演出歌劇、芭蕾、舞劇,有觀眾席2416席;音樂廳主要演出交響樂、民族樂、演唱會,有觀眾席2017席;戲劇場主要演出話劇、京劇、地方戲曲、民族歌舞,有觀眾席1040席; 小劇場觀眾座位556席,上演室內樂、小型獨奏獨唱、小劇場話劇、現代舞等。
細部設計——
1、人工湖面積達35500平方米,人工湖水深為40釐米,3.5萬平方米整個水池分為22格,分格設計既便於檢修,又能夠節約用水,還有利於安全。每一格相對獨立,但外觀上保持了整體一致性。
2、大劇院的屋頂是個橢圓大穹體,其殼體結構由一根根弧形鋼梁組成,是目前我國跨度 殼體鋼結構建築。


外部框架結構


高46.285米,東西軸跨度212米、南北軸跨度144米,周長達6000多米,可罩住整個北京工人體育場,為國內建築之最。如此巨大的鋼架結構中間沒有一根柱子支撐,重達6750噸的龐然大物的穩定與完全,完全依靠自身的力學結構體系來保証。


3、基於國內許多建築存在 不善的問題,例如坐落于廣州珠江新城的廣州大劇院挂石板因不堪重負曾出現大塊脫落,又如日本許多鈦表面的建築老化嚴重,導致極易沾灰。故國家大劇院的玻璃表面經過納米處理,以使它們不易沾染灰塵,更易保養。鈦保持其未處理的狀態,以呈現天空的反射,還對鈦進行了特殊氧化以經得起將來的清洗。殼體外的玻璃是防彈的,外層還塗有一層納米材料,當雨水落到玻璃面上時就像水滴落在荷葉上一樣,不會留下水漬。同時,鈉米技術還大大降低了灰塵的附着力
4、鋪地上,國家大劇院採用了20多種天然石材,這些石材全部來自國內各省市,雖然有的區域使用的是同一種石材,但由於石材切割的方向不同,會產生不同的紋理,效果自然也就不同,如此豐富的地磚也給大劇院帶來無比美妙的藝朮氣息。還有一點不得不提,無論使用何種石材,大廳中的地磚反光力極強,以至於在室內看穹頂,亦有倒影顯露在地磚上,室外的感受再一次在室內得到了重拾。


5、為保証大劇院週圍的水池冬天不結冰,夏天不長藻,大劇院採用了“中央液態冷熱源環境系統”, 這套裝置的基本構造就是從地下水部分和人工湖部分分別抽出一部分水在各自的管道中循環,兩個管道在牆體內都呈螺旋狀交錯在一起,這樣,既能互相傳遞溫度,又不會因為水源直接交換而引起浪費、污染。這個裝置使人工湖內的水溫不致過冷或過熱,冬季不會因過冷而結冰,夏季不會因過熱而長藻,一舉兩得。



話外音:
水晶蛋殼”在藝朮上的“多功能”,曾經是中國傳統建築界頗感疑慮的焦點之一。有些人認為,安德魯的設計是個“花架子”,耗財而不實用。安德魯對此作了詳盡的說明。他認為,“現在界定劇院的功能,如果還是僅僅侷限在傳統的“看戲”這 概念之上,就是大大落後于國際潮流了。”
這是一段令人深思的話!在這個處處充滿着設計的社會,不僅建築需要設計,服裝需要設計,課程需要設計;其實最需要設計的是生活本身。我頓時意識到,與國外的許多大劇院僅僅設計為看劇的目的不同,國家大劇院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是所有人未見過的方案。它可以看成是一個戲劇的社區,而不僅僅只是大小3個劇場。它既能對觀眾開放,又可對所有的公眾開放。很有幸在旅遊的過程中目睹到了這一幕,中學的一個演奏團隊在大廳為我們這群來自廣州的學生們奉獻了精彩的一曲,雖說實力並比不上專業的歌舞團,但它的的確確、實實在在地給我們帶來了一種對大劇院新的認知:它似乎已經衍化成為了一個親民性的社區。


印象

由此看來,安德魯大師因此才特意設計了觀眾和公眾的不同通道。人們從地底走到平面再走到高台,既可盡情觀賞週邊湖面景觀,又能夠眺望紫禁城內的無窮秀色。此外,還設計了能夠舉辦各種藝朮展覽和文化活動的空間,使這裡在白天也有生氣。通過這種設計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們來感受文化這是一個很有雄心、創意的方案。它不僅外表很美,而且內部功能齊全。這是一個很大的建築,裡面像個城市,有許多街區。可以聽音樂,散步。就是像我們這種專門來拜讀建築的人們不聽音樂,到這裡來散步、參觀訪問,也是一種美的享受。儘管叫國家大劇院,但它不僅是為愛聽歌劇的人設計的,也是為大眾設計的,這一點非常重要。

好比下圖,一個大型公建中如果全是宏偉的大尺度,總會讓人感到遙不可及,然而其中若是穿插一些為大眾設計的小景觀,則會令人倍感親近。



國家大劇院“巨蛋”里孕育的是中西方文化、藝朮的交匯與融合,所以它不僅是中國的夢劇場,也正在成為世界範圍內的夢劇場。
以一句保羅的話結束本文:“打破中國的傳統,當你要去劇院,你就是想進入一塊夢想之地”。“中國國家大劇院要表達的,就是內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寧靜籠罩下的內部生機。一個簡單的‘雞蛋殼’,裡面孕育着生命。這就是我的設計靈魂:外殼、生命和開放。”
巨大的半球仿佛一顆生命的種子,種子發芽了。。。